事實上,從#年輕人為什么不愛換手機了#話題多次上微博熱搜就能看出,過去一年的手機出貨量很有可能會創下近幾年新低。面對如此萎靡的市場,到底有多少手機廠商選擇了穩健保守的運營策略,又有哪些手機廠商選擇主動出擊,試圖在這寒冬抓到一束暖陽?
消費需求的下滑,是今年手機市場的典型特征。
盡管目前尚未全部出爐,但是目前全球四家主要的權威調研機構IDC、Counterpoint、CINNO Research和Canalys對中國手機市場的全年出貨量均做出了接近20%左右同比下滑的調研結論。從工信部旗下的中國信通院數據來看,這個降幅甚至還是相對樂觀的估計。
(圖源:IDC)
從結果來看,盡管降幅不低,但是vivo還是憑借自身硬實力以18.6%成功坐上了國內市場出貨量第一的寶座。
如此優異的市場成績,除了vivo始終堅持的機海戰術(全年發布產品超50款)以外,憑借在X系列上的投入研究,vivo去年在高端市場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,去年的X80/X90系列就有很好的線下市場表現,再加上自家的子品牌iQOO實現全年同比增長26.9%,加強線上渠道競爭力,銷量表現自然是相當不錯。
(圖源:vivo)
在2022年TOP5廠商中,只有榮耀實現了同比增長。從canalys提供的數據來看,榮耀以5220萬臺的出貨量數據成為國內市場出貨量第2名,市場份額來到18%,增幅達到30%,手機出貨量上升了1200萬。
除了受到重組影響,往年市場份額基數相對較小導致提升空間夠大以外,榮耀今年的一系列產品布局才是這家“新公司”取得傲人成績的扎實基礎。去年榮耀發布了包括榮耀70、榮耀80系列等主力走量機型在內的多款產品,價格橫跨1699元至16999元,產品布局很好地涵蓋了低、中、高三個檔次的用戶需求,這也讓榮耀維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。
(圖源:榮耀)
憑借iPhone14系列新品的發布,蘋果成了2022年另外一家市場份額同比增長的廠商。相較往年產品,盡管iPhone 14/iPhone 14 Plus因為固步自封受到了一定的冷落,但是這兩款產品的出現反而讓降價后的iPhone 13成了當之無愧的爆款產品,加上配備“靈動島”設計的iPhone 14 Pro系列,幫助蘋果在市場大盤低迷的背景下,依舊獲取了市場份額正增長的表現。
(圖源:Apple)
除了上面三家廠商以外,其他廠商的表現就比較一般了。傳統巨頭OPPO去年市場份額下滑近30%,除了旗艦產品再次風評滑坡意外,線下渠道的困難、入門產品的欠缺和一加轉型的迷茫,都對OPPO的銷量表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。至于小米這邊,盡管下半年多款新品評價還不錯,但是難以掩蓋上半年的趨勢,不過整體降幅在國內主要安卓手機廠商中反而算是比較低的。
表現不甚樂觀的,并不止國內手機市場。根據IDC最新報告顯示,2022年第四季度,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8.3%至 3.003 億部。而從年度數據來看,2022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全年大幅下滑11.3%至12.1億部,這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低年度出貨量。
具體到廠商方面,從2022年年間數據來看,蘋果、三星、小米、OPPO、vivo前五大廠商集體出現暴跌,無一幸免。其中,傳統國際巨頭三星、蘋果分別下滑4.1%、4%,市場份額依然位列前兩位,國產廠商小米、OPPO、vivo則分別下滑19.8%、22.7%、22.8%。
從結果來看,盡管三星、蘋果兩家廠商都出現了罕見的下滑,但是因為市場大盤下滑達11.3%的緣故,兩者都算是跑贏了大盤,份額反而實現了增長。至于小米這邊,雖然份額下跌了1.3%,但是依然能夠緊隨蘋果之后,牢牢占據全球市場第三名的位置。
有趣的是,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vivo,在全球市場上的總出貨量僅為9900萬臺,落后于小米的1.53億臺跟OPPO的1.03億臺。盡管頻頻利用歐冠、世界杯等賽事進行宣傳,但是因為渠道合作不夠、本土認知不足等緣故,vivo在歐洲不敵和運營商深度合作的小米、在東南亞也很難和早有布局的OPPO競爭,可謂是國內“扛旗”,海外“拉垮”。
(vivo在歐洲甚至難以進入前五位,圖源:Counterpoint)
要談及出貨量為何陷入“冰點”,個人認為首先還是要歸咎于疫情。奧密克戎變種的入侵,讓維持了三年的防控形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,嚴重影響到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國內主要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。在居民長期居家隔離的情況下,各家廠商的線下渠道自然成了虛設。
此外,在上海、深圳等地的周邊區域,還有不少手機行業的主要供應商。受此影響,不少手機廠商的零部件供應、產品生產均受到了影響,OPPO Find X5 Pro 天璣版更是出現了反復延期發售的情況,這樣的情況也給各家廠商最終的出貨量表現帶來了負面影響。
(圖源:微博@OPPO)
其次,近年來智能手機的綜合體驗提升似乎來到了瓶頸期,而疫情確實起到一個雪上加霜的作用。
如今,只要不是入門級的處理器,都基本可以流暢運行目前的熱門手游;再高清的手機影像模組,到了用戶的手上大部分時候還是用來掃碼的;5G推動作用低于預期,市面上缺乏新的殺手級應用。對普通消費者而言,更換手機所帶來的實際體驗提升越來越少,驅動換機的動力也越來越少。
最后,疫情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,也讓不少消費者更加傾向于保守消費。以往“一年一換”的電子快消品,在某種程度上居然變成了生活耐用品,消費者平均換機的周期也變得越來越長。在行業的頭部廠商都沒找清楚創新方向的情況下,這樣的局面很可能會延續下去。
為了完成“破局”,國內廠商也在絞盡腦汁,而“沖擊高端市場”就是他們得出來的第一種共識。既然產品銷量上不去,那就從單品價格入手,以此保證自己的總盈利。遺憾的是,直到今天,蘋果依然穩定地占據著國產高端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,國產高端旗艦整體的市場表現似乎并不太盡如人意。
(圖源:IDC)
如果高端不行,那就只能另辟蹊徑了,而折疊屏手機自然成了廠商的發力重點。根據IDC的數據顯示,雖然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整體市場呈現低迷狀態,但折疊屏細分領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,上半年國內折疊屏產品出貨量超過110萬部,同比增幅約70%。
在逆風市場環境中,折疊屏產品依然能夠逆勢而上,這體現出了折疊屏產品的巨大市場空間。不過,目前市面上的折疊屏產品或多或少都有短板,低刷新率、耗電較快、軟件無法適配等問題依然存在。如何繼續提升產品體驗,打造出擁有高可用性的折疊屏產品,將成為國產廠商重點關注的方向。
(圖源:小米)
除了折疊屏,2022年的手機市場還有一個關鍵詞——自研芯片。去年主流國產手機廠商在自研芯片方面的努力同樣成效顯著,在快充自研芯片澎湃P1之后,小米又來了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;OPPO自研NPU芯片——馬里亞納 MariSilicon X開始下放;至于vivo,在V1+芯片之后又將新的V2自研芯片帶到X90系列上。
不可否認,自研芯片的大規模應用是各家廠商在研發、創新能力層面落地的體現,也是不錯的“宣傳戲碼”。問題在于,自研芯片只是提升用戶體驗中的一環,如何配合自研芯片,打造專屬的軟硬件體系,構建差異化的用戶體驗才是“能否重新激活消費欲望”的關鍵所在。
無論如何,2023年的手機市場將遠比2022年更加激烈。不斷降低的需求、增大的庫存壓力的、多變的市場環境......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整個行業的能力和毅力。在三年疫情過去后,一度陷入停滯的線下市場會悄然復蘇,新技術的革命勢必將會給移動設備行業帶來新機會、新風口,但這意味著智能手機行業能夠迎來真正的“黎明”嗎?我們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。